入秋之后,不少人开始遵循“贴秋膘”的传统地方配资网,炖肉、火锅、坚果轮番上桌,加上天气转凉后活动量减少,体重很容易悄悄上涨。但你知道吗?盲目“贴秋膘”攒下的脂肪,可能会给身体埋下健康隐患。别慌,跟着这份科普,搞懂肥胖、科学应对,轻松过秋天!
先搞清楚:我到底算不算“胖”?
不用凭感觉猜,一个简单的指标就能判断——体重指数(BMI) 。
计算方法很简单:BMI = 体重(公斤)÷ 身高(米)÷ 身高(米)。比如身高1.75米、体重80公斤,BMI就是80÷1.75÷1.75≈26.1。
按照中国标准:
BMI≥24,就是超重了,得开始控制;
BMI≥28,就是肥胖,需要认真干预。
秋天衣服逐渐增厚,体重变化容易被掩盖,不妨花1分钟算一算,对自己的体重心里有个数。
别不当回事!肥胖是多种疾病的“温床”
若任由体重上涨,身体会悄悄“报警”:
1.慢性病找上门:肥胖是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。这些病一旦得上,大多需要长期吃药,到了秋冬季节还可能因天气变化加重症状;
2.癌症风险升高:子宫内膜癌、、结肠癌等,都与肥胖有密切关系,长期体重超标会让患病概率增加;
3.关节“压力山大”:秋天常要应对降温、筹备换季事宜,体重超标会加速膝关节、髋关节和腰部的磨损,走多路、搬东西时容易疼;
4.呼吸也受影响:肥胖人群秋天睡觉时,更容易因气温降低加重呼吸暂停问题,大脑供氧不足,第二天会又累又困,影响工作和生活状态。
为啥一不小心就胖了?这4点是“祸首”
很多人会疑惑,为什么不知不觉就胖过了头,主要因为这4点:
1.管不住嘴:聚餐多,炖菜、火锅、糖炒栗子、月饼等食物热量高、油脂多,吃多了又没及时消耗,就会变成脂肪囤起来;
2.动得太少:不少人懒得出门运动,宁愿在家躺平,久坐不动让热量消耗大幅减少;
3.遗传有影响:如果父母肥胖,你秋天长胖的风险也会更高。但别担心,后天的努力完全能抵消遗传的影响;
4.疾病或药物因素:若因某些疾病长期吃激素类药物,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,这种情况要及时和医生沟通。
科学减肥:不用“饿肚子”,轻松“享瘦”
减肥没有捷径,记住“管住嘴、迈开腿”,用对方法就能见效:
1.“管住嘴”:吃对不挨饿
别绝食!重点改饮食结构:秋天蔬菜、粗粮种类多,多吃白菜、萝卜、菠菜等低热量蔬菜,搭配瘦肉、鱼虾、鸡蛋等优质蛋白质,主食换成糙米、燕麦等全谷物,吃饱又不胖。
戒掉“空热量”食物:秋天最容易踩坑的就是月饼、含糖饮料和油炸零食,它们几乎没营养,却是长胖的“头号凶手”,换成白开水、煮玉米更健康。
2.“迈开腿”:动对不费力
有氧运动燃脂:早晚凉快时适合出门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,每周至少150分钟,运动到心跳加快、微微出汗就行,不用追求高强度。
力量训练增肌:在家就能做俯卧撑、举哑铃,每周2-3次。肌肉多了,基础代谢会提高,哪怕不动也能消耗更多热量,慢慢变成“易瘦体质”。
日常多“微运动”:逛菜市场、买换季衣服时多走路,做家务时多活动身体,能站不坐、能走不乘,积少成多,体重自然能控制。
3.别硬扛!及时找专业人士帮忙
如果调整饮食和运动后,体重还是没变化,或者BMI已经超过28,别自己瞎尝试减肥方法,及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,他们会根据你的情况制定专属方案。
秋天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,别让盲目“贴秋膘”影响长期健康。从今天开始,少吃一口高热量食物、多走一段路,慢慢就能看到变化,健康又轻松地过好这个秋天!
专家简介》》
何云 副主任医师,医学硕士,重庆青年名医,重庆市金口碑医生。
学术任职: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脏疾病防治分会常务委员,重庆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青委;心脏联盟西南心脏中心委员;重庆市医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与组委员;重庆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。
专业擅长: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、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、房颤消融术、主动脉腔内隔绝术、下肢血管支架植入术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、左心耳封堵术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介入治疗等介入手术。
学术成果: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10余项。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,参编医学高等教育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1部。曾主持陆军军医大学三级临床新技术1项。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项。
(供稿/重庆康华众联心血管病医院 何云 鲁雪梅 王亚萍)
赢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